【考点精释】
一、 病情观察和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
病情观察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前提,抢救配合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关键,组织管理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必要保证,这些都是对病人的预后及转归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 病情观察
1. 生命征
(1) 体温: 危重病人的体温常有变化。感染、创伤或手术后,病人的体温多有高升,应注意病人的体温升降方式、发热的程度、发热的类型及发热伴随的症状;休克或极度衰竭病人的体温常有下降。体温过高(41℃以上)或过低(35℃以下)都提示病情严重。
(2) 脉搏和心率: 脉搏或心率可以反映病人的心血管功能,心率多于140次/分或少于60次/分,说明病情有变化。手指触脉可直接了解周围血管充盈度,当触不到桡动脉时,往往提示循环血量缺乏较严重。监测心率可以及时发现心跳过速、过缓、早搏和心跳停搏等心律失常,发现以上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3) 呼吸: 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均可使病人发生呼吸改变。主要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呼吸音调、气味及皮肤、肢端发绀情况。呼吸频率多于40次/分或少于8次/分、出现点头样呼吸或潮式呼吸,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4) 血压: 舒张压持续高于95mmHg以上或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以下,或时高时低均为异常现象。
2. 意识凡能影响大脑功能的疾病,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种状态称为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昏迷。也可出现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失调状态,即谵妄。应注意观察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程度变化,以判断病情的转归。
3. 瞳孔瞳孔变化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如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一氧化碳、颠茄类、氰化物中毒;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巴比妥类、吗啡中毒;双侧瞳孔不等或忽大忽小,是脑疝早期征象;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多是因脑出血压迫动眼神经所致;双侧瞳孔散大固定,为脑的不可逆损害征象。昏迷病人因昏迷程度不同,其瞳孔对光反应可以表现存在、迟钝或消失。
4. 排泄物、呕吐物及引流物应观察排泄物和呕吐物的量、次数、颜色、气味及排泄或呕吐时伴随的症状,必要时收集标本送验。引流液有胸腔引流液、腹腔引流液、肝胆引流液、胃肠减压吸出液等,应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量、性质的变化以及引流管是否通畅。
5. 面容与皮肤粘膜病人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痛苦呻吟为急性病容,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腹症等;病人面容憔悴、肤色苍白或灰暗、精神委靡、消瘦无力为慢性病容,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硬化、肺结核、晚期肿瘤等;病人面容枯槁、肤色苍白或铅灰,表情淡漠、眼窝下陷、目光无神、反应迟钝、唇干舌燥出冷汗为病危面容,多见于严重休克、大出血等危重病人。还应观察和检查病人皮肤粘膜情况,有无淤斑、出血点、黄疸、水肿、皮疹和发绀等。
(二) 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①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征及其他变化,准确记录各项测量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出现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急救处理,以免贻误抢救时机。②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病人头应偏向一侧,及时吸痰及清理呕吐物,防止窒息。人工气道病人,每日反复多次翻身、及时吸痰、拍背,以改善通气状态,防止继发感染。③ 确保安全: 对意识丧失、谵妄或昏迷的病人要保证安全,必要时可使用保护具。④ 做好眼、口鼻及皮肤护理: 保护角膜,注意病人的清洁卫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⑤ 补充营养水分: 可给予鼻饲或静脉高营养支持,对体液不足的病人,应按医嘱补充足够的水分。⑥ 做好排泄护理: 如发生尿潴留,可采取诱尿的方法,必要时导尿。如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泌尿系统感染。便秘者可给予缓泻药物或灌肠,大小便失禁者应注意清洁局部皮肤,保持皮肤干燥,预防发生压疮。⑦ 加强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安全放置,定期更换及消毒,防止并发感染。⑧ 注重心理护理: 鼓励和安慰病人,以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帮助病人尽快适应环境。
二、 抢救室的管理与抢救设备(★★★)
(一) 抢救室的管理① 病区应立即指定抢救负责人,组成抢救小组。② 立刻制定抢救方案,护士应参与制定抢救方案。③ 制定抢救护理计划。④ 配合医师做好抢救记录。⑤ 设专人随医师参加每次会议和病例讨论。⑥ 抢救小组要明确分工,互相配合。一切抢救用品应合理放置,保证应急使用。⑦ 做好交接班工作。
(二) 抢救室的设备病区抢救室应设在靠近医护办公室的单独房间内。
1. 抢救床以能升降的活动床为宜,另备木板一块,作心脏按压时使用。
2. 抢救车抢救车内需要下列物品。
(1) 急救的药物: 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降压药(利血平、肼屈嗪、硫酸镁注射液等),强心剂[毛花苷C(西地兰)、毒毛花苷K等],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维拉帕米、普鲁卡因酰胺等),血管扩张药(酚妥拉明、硝酸甘油、硝普钠等),止血药(卡巴克络、酚磺乙胺、维生素K1、氨甲苯酸、垂体后叶素等),止痛镇静药(哌替啶、苯巴比妥、氯丙嗪、吗啡等),解毒药(阿托品、解磷定、氯磷定、亚甲蓝、二硫基丙醇、硫代硫酸钠等),
抗过敏药(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息斯敏等),抗惊厥药(地西泮、阿米妥钠、苯巴比妥钠、硫喷妥钠、苯妥英钠、硫酸镁等),脱水利尿剂(20%甘露醇、25%山梨醇、呋塞米、依他尼酸等),碱性药(5%碳酸氢钠溶液、11.2%乳酸钠溶液等),其他(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氨茶碱、生理盐水、各种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40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70葡萄糖溶液、平衡液、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氯化钙、代血浆等)。
(2) 一般物品: 血压计、听诊器、张口器、压舌板、舌钳、手电筒、止血带、电插板、夹板、砂轮、碘酊、乙醇、棉签等。
(3) 无菌物品或无菌急救包: 各种注射器、各种型号针头、输液器、输血器、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导尿包、开胸包、中心静脉压测定包、各种穿刺包、各种无菌导管、无菌手套及各种无菌敷料。
3. 抢救器械供氧设备、电动吸引器、心电图机、电除颤器、心脏起搏器、电动洗胃机、人工呼吸机等。一切急救药品、器械等设备应严格执行“五定”制度。
三、 吸氧法(★★★★)
(一) 缺氧程度的判断和吸氧适应证
1. 缺氧程度的判断表16-1。 |
表16-1缺氧程度判断 |
程度 |
紫绀 |
呼吸困难 |
神志 |
血气分析 |
氧分压(PaO2)
(kPa) |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kPa) |
轻度 |
轻 |
不明显 |
清楚 |
9.3~6.7 |
>6.6 |
中度 |
明显 |
明显 |
正常或烦躁 |
6.6~4.7 |
>9.3 |
重度 |
显著 |
严重、三凹征明显 |
昏迷或半昏迷 |
4.6以下 |
|
|
2. 吸氧适应证① 低张性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见于高山病、COPD、先天性心脏病等。② 血液性缺氧: 因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造成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所致。见于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③ 循环性缺氧: 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致。见于休克、心力衰竭等。④ 组织性缺氧: 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异常所致。见于氰化物中毒、大量放射线照射等。
(二) 氧气筒和氧气表的装置
1. 氧气筒为圆柱形无缝钢筒,筒内耐高压15MPa(150kg/cm2),容纳氧气约6000L。① 总开关: 在顶部,控制氧气的放出。使用时将总开关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4周。② 气门: 在顶部的侧面,可与氧气表相连,是氧气自筒内输出的途径。
2. 氧气表① 压力表: 测知筒内氧气的压力,以MPa或kg/cm2表示。② 减压器: 自动减压装置,可将氧气筒内的压力减至0.20~2.30MPa(2~3kg/cm2)。③ 流量表: 测量每分钟氧气的流出量。从浮标上端平面所指刻度,可以测知每分钟氧气的流出量,用L/min表示。④ 湿化瓶: 用于湿化氧气。瓶内装1/3~1/2冷开水,通气管浸入水中,出气橡胶管与鼻导管相连。每日换水一次。⑤ 安全阀: 当氧气流量过大,压力过高时,安全阀的内部活塞即自行上推,使过多的氧气由四周小孔流出,以保证安全。
3. 供氧站集中供给设管道通至各病区、门诊和急诊室。通过输氧管道将氧气输给病人。
(三) 吸氧法
1. 鼻导管法
(1) 装表: ① 冲气门。② 装氧气表: 将表接于氧气筒上,用手初步旋紧,然后将表稍后倾,再用扳手旋紧,关流量调节阀,开总开关,检查有无漏气,接好湿化瓶。③ 接管与检查: 将橡胶管一端接氧气表,开流量调节阀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然后关流量调节阀。
(2) 给氧: ① 核对解释: 并将氧气筒推至床边,放妥。② 清洁鼻腔,备胶布。③ 调节流量: 连接鼻导管,开流量调节阀,调节所需氧流量。④ 插管: 蘸水,测量所需插入长度,轻轻插入鼻孔,在鼻翼两侧及面颊部双重固定,橡胶管用安全针固定于枕头上。⑤ 记录观察: 记录用氧时间及流量,病人用氧期间加强观察。⑥ 拔管停氧: 停用氧气,先拔出鼻导管,然后关总开关,无余气时再关流量调节阀。⑦ 记录停氧时间,整理床单位。
2. 漏斗法以漏斗代替鼻导管,连接橡胶管,将漏斗置于距病人口鼻1~2cm处,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动。此法较简单,无刺激,但较浪费氧气,多用于婴幼儿或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
3. 面罩法将面罩置病人口鼻部,用松紧带固定,再将氧气管接于进氧孔上,调节流量,成人一般为6~8L/min,小儿1~3L/min。此法适用于躁动不安、病情较重或鼻导管给氧效果不佳者。
4. 氧气枕法使用前将氧气枕内充满氧气,接上湿化瓶、鼻导管或面罩,调节流量即可给氧。使用时让病人头部枕于氧气枕上,借重力使氧气流出。
5. 头罩式给氧适用于新生儿、婴幼儿的给氧。此法安全、简单、有效、舒适,透明的头罩易于观察病情变化,能根据病情需要调节罩内氧浓度。
(四) 氧气吸入的浓度及公式换算法
1. 氧气成分99%氧气或5%的二氧化碳和纯氧的混合气体。
2. 吸氧的浓度氧气在空气中占2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余79.84%为氮气、氢气和微量的惰性气体,一般认为在常压下吸入40%~60%的氧是安全的。低于25%的氧浓度,无治疗价值;高于70%的氧浓度,吸入持续时间超过1~2日以上,就有发生氧中毒的可能。氧中毒的症状为眩晕、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
3. 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法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4. 氧气筒内氧气可供时数的计算法
氧气筒内氧气可供时间(h)=
氧气筒容积(L)×[压力表所指压力(kg/cm2)-应保留压力5(kg/cm2)]
氧流量(L/min)×60(min)×一个大气压(kg/cm2)
四、 吸痰法(★★★★)
(一) 目的吸痰法是通过负压吸引的方法,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手段。适用于危重、昏迷、年老及麻醉等病人,防止病人因咳嗽无力、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导致痰液不能咯出或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二) 方法
1.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目前各大医院均设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引管道连接到各病床单位。① 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② 检查吸引性能: 在壁挂吸引接头上接好吸痰导管,打开吸引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正常,用生理盐水试吸引力,检查导管是否通畅。③ 调节负压: 调节吸引负压: 成人40.0~53.3kPa。 小儿应按年龄调节负压,新生儿<13.3kPa;婴幼儿13.3~26.6kPa;儿童<39.9kPa。④ 抽取痰液: 将病人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或张口器帮助张口。一手将导管末端折叠;另一手用无菌血管钳或镊子夹持吸痰管插入口腔咽部,然后放松折叠处,先吸口腔咽部的分泌物,再吸深部的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迅速,从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净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缺氧。导管退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抽吸冲洗。如自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用鼻腔吸引,但颅底骨折病人忌从鼻腔插管吸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可由插管或套管内吸痰,需严格无菌操作。⑤ 观察病人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检查口鼻粘膜有无损伤,注意吸出物的性质、颜色、粘稠度、量等情况,并做好记录。⑥ 吸痰毕,关吸引开关,取下吸痰管,将吸痰玻璃接管插入消毒液中浸泡,储液瓶清洁消毒后备用。
2.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在没有中心负压吸引装置的医疗机构,可采用电动吸引器吸痰法。使用时接上电源,打开吸引开关,检查吸引性能正常后即可抽痰,操作步骤与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相同。
3. 注射器吸痰法一般可用50ml或10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抽吸,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仅用于家庭或无吸引装置的紧急情况。
(三) 注意事项①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日更换1~2次,吸痰管每次更换,勤作口腔护理。② 密切观察病情,当发现喉头有痰鸣音或排痰不畅时,应立即抽吸。③ 如痰液粘稠,可配合叩拍胸背或交替使用超声雾化吸入,还可缓慢滴入少量生理盐水或化痰药物。④ 为婴幼儿吸痰时,吸痰管要细,动作要轻柔,负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粘膜。⑤ 储液瓶内的液体应及时倾倒,做好清洁消毒处理。
五、 洗胃法(★★★★)
(一) 目的① 清除毒物: 清除胃内毒物或刺激物,避免毒物吸收。② 减轻痛苦: 幽门梗阻病人,通过胃灌洗,减轻胃粘膜水肿。③ 为手术或检查做准备。
(二) 方法按需准备洗胃溶液10000~20000ml,温度25~38℃。
1. 口服催吐法适用于清醒且能合作的病人。① 携用物至床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② 病人取坐位,戴好塑料围裙,盛水桶放病人座位前。③ 嘱病人自饮大量灌洗液后引吐,不易吐出时,可用压舌板压其舌根引起呕吐,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吐出液体澄清无气味为止。④ 协助病人漱口、擦脸,必要时更换衣服,卧床休息。⑤ 整理、记录。
2. 电动吸引洗胃法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进行洗胃。压力不宜过大,应保持在13.3kPa左右。① 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② 安装灌洗装置,接电源,检查电动吸引器性能。③ 置体位、插管。④ 抽吸、灌洗: 开动吸引器,将胃内容物吸出后关闭。夹紧引流管,开放输液管,待溶液流入胃内300~500ml ,夹紧输液管,开放引流管,开动吸引器,吸出灌入的液体。如此反复灌洗,直至吸出液体澄清无气味为止。⑤ 拔管、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3. 漏斗胃管洗胃法利用虹吸原理,将洗胃溶液灌入胃内后,再吸出的方法。① 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② 置体位、插管。③ 抽吸、引流: 先将漏斗放置低于胃部的位置,挤压橡皮球,抽尽胃内容物,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举漏斗高过头部30~50cm将洗胃液缓慢倒入300~500ml,当漏斗内尚余少量溶液时,迅速将漏斗降至低于胃部的位置,倒置于盛水桶内,利用虹吸作用引流胃内灌洗液。若引流不畅时,可挤压橡皮球。如此反复灌洗,直至洗出的液体澄清无气味为止。④ 拔管、记录。
4. 自动洗胃机洗胃法① 核对解释: 取得合作。② 接管检查: 将配好的胃灌洗液倒入塑料桶内。将三根橡胶管分别和机器的药管、胃管和污水管口连接;将药管的另一端放入灌洗液桶内,污水管的另一端放入空塑料桶,接胃管的一端和病人洗胃管相接。接通电源后,检查自动洗胃机的性能,调节药量大小,每次进液量为300~500ml。③ 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危重病人或昏迷者取去枕左侧位,润滑胃管前端,由口腔插入45~55cm,证实胃管在胃内,用胶布固定。④ 抽吸、冲洗: 按“抽吸”键,吸出胃内容物,当中毒物质不明时,应将吸出物送检,再按“自动”键,机器开始对胃进行自动冲洗。在洗胃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如病人感到腹痛,灌洗出的液体呈血性或出现休克现象,应立即停止,并与医师联系,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⑤ 拔管、记录灌洗液的名称、液量,洗出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及量,病人的一般情况等。⑥ 机器处理: 将药管、胃管和污水管同时放入清水中,按“清洗”键,机器自动清洗各管腔,待清洗完毕,将药管、胃管和污水管同时提出水面,当机器内的水完全排净后,按“停机”键关机。
(三) 注意事项① 急性中毒病人应迅速采取口服催吐法,必要时进行洗胃,以减少毒物的吸收。洗胃插胃管时动作要轻快,切勿损伤食管或误入气管。当毒物不明时,应抽出胃内容物送检,洗胃液可选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② 吞服强酸或强碱等腐蚀性药物,禁忌洗胃,以免造成穿孔。可按医嘱给予药物或迅速给予物理性对抗剂,如牛奶、豆浆、蛋清、米汤等,以保护胃粘膜。③ 洗胃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血性液体流出或出现虚脱现象,应立即停止洗胃。每次灌注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窒息或急性胃扩张。④ 为幽门梗阻者洗胃宜在饭后4~6小时或睡前进行,应记录胃内潴留量,以了解梗阻情况及各种药物中毒的灌洗液和禁忌药物情况,供临床输液参考。⑤ 小儿洗胃灌入量不宜过多,每次灌入量以100~200ml为宜。小儿胃成水平位,插管不宜过深,动作要轻柔,对患儿要稍加约束或酌情给予镇静剂。
(四) 各种药物中毒的灌洗液和禁忌药物如表162。 |
表16-2各种药物中毒的灌洗液和禁忌药物 |
中 毒 药 物 |
灌洗溶液 |
禁 忌 药 物 |
酸中毒 |
镁乳、蛋清水、牛奶 |
强酸药物 |
碱中毒 |
5%乙酸、白醋、蛋清水、牛奶 |
强碱药物 |
氰化物 |
饮3%过氧化氢溶液后引吐,1∶(15000~20000)高锰酸钾洗胃 |
|
敌敌畏 |
2%~4%碳酸氢钠溶液、1%氯化钠溶液、1∶(15000~20000)高锰酸钾洗胃 |
|
1065、1059、4049(乐果) |
2%~4%碳酸氢钠溶液 |
高锰酸钾 |
敌百虫 |
1%氯化钠溶液或清水洗胃
1∶(15000~20000)高锰酸钾洗胃 |
碱性药物 |
DDT、666 |
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洗胃,50%硫酸镁导泻 |
油性泻药 |
巴比妥类 (安眠药) |
1∶(15000~20000)高锰酸钾洗胃,硫酸钠导泻 |
硫酸镁泻药 |
灭鼠药(磷化锌) |
1∶(15000~20000)高锰酸钾、0.1%硫酸铜洗胃。0.5%~1%硫酸铜溶液每次10ml,每5~10分钟口服一次,配合用压舌板等刺激舌根引吐 |
鸡蛋、牛奶及
油类食物 |
|
六、 人工呼吸器使用法
采用人工或机械装置通气,达到维持和增加机体通气量,纠正低氧血症的目的。
(一) 简易呼吸器 (★★★★)① 抢救时,先快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② 解开衣领,腰带,使病人平卧头向后仰,托起下颌,扣紧面罩。③ 用手挤压呼吸囊,使空气自气囊进入肺部;放松气囊,肺内气体经活瓣排出,反复有规律的挤压与放松。④ 一次挤压可有500~1000L空气进入肺内,以16~20次/分为宜。吸呼时间比可保持在1∶1或1∶1.5。
(二) 人工呼吸机(★★★)① 准备与检查: 呼吸机接电源及氧气,湿化器内加无菌蒸馏水,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通气方式,调节各预置参数,检测呼吸囊并与人工呼吸机连接,检查呼吸机性能。② 核对解释。③ 接管观察: 使呼吸机与病人气道紧密相连,密切观察病情与呼吸机运行情况。④ 调整参数: 人工通气30分钟后查血气分析,并根据病情需要不断调整参数,做好记录。⑤ 停机准备: 如自主呼吸恢复,准备停用呼吸机前,先要适当减少呼吸机通气量,REEP降至最低水平,使自主呼吸发挥作用,减少病人对呼吸机的依赖,并根据病情循序渐进延长脱机时间。⑥ 撤离呼吸机: 开始撤离呼吸机时,避免使用镇静剂。要严密观察,防止病情突变,呼吸机和急救物品应暂留置床边,以备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