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冷热疗法
发布人:管理者   发布时间:2012/08/25    浏览次数:2345    
        【考点精释】
        一、 冷疗法(★★★★)
        (一) 冷疗的作用① 控制炎症扩散: 用于炎症的早期。② 减轻局部出血: 适用于鼻衄,扁桃体摘除术后,牙科术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早期。③ 减轻疼痛和组织的肿胀: 适用于牙痛,烫伤,急性损伤早期。④ 降低体温: 冷直接和皮肤接触,可降低体温。常用于高热、中暑病人。
        (二) 冷疗的影响因素① 方式: 湿冷疗法比干冷疗法的效果好。② 部位: 较薄的部位或经常不暴露的部位对冷的敏感性强于皮肤较厚的区域。③ 面积: 应用面积大,则机体反应较强;但用冷面积越大,病人的耐受性越差,将会引起全身反应。④ 时间: 冷疗效应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时间过长则会产生继发效应而抵消治疗效应。⑤ 温度: 冷疗的温度与体表的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冷刺激的反应越强;在冷环境中用冷,效果则会增强。⑥ 个体差异: 冷疗效应受到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的影响。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全;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所以他们对冷刺激反应的敏感性降低。女性对冷刺激较男性敏感。昏迷、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硬化、感觉迟钝等病人,对冷的敏感性降低,用冷时要慎重。
        (三) 冷疗的禁忌证① 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病灶。② 血液循环障碍。③ 下列部位禁用冷疗: 枕后、耳廓、阴囊处用冷易引起冻伤;心前区用冷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心室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腹部用冷易致腹泻;足心用冷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或反射性地引起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收缩。④ 组织损伤破裂。⑤ 对冷过敏者。
        (四) 冷疗的方法
        1. 局部用冷法利用制冷物质,通过传导散热。
        (1) 冰袋和冰囊: 用于降温和预防出血。① 操作步骤: 将冰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或冰囊内约2/3满,排尽空气,夹紧袋口,擦干倒提检查无漏水,然后套上布套。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方法,取得合作。将冰袋置于所需的部位。高热降温时,冰袋置于前额、头顶部或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扁桃体摘除术后为预防出血,可将冰囊置于颌下。随时注意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局部皮肤有无变白、青紫或有无麻木感,如有,应立即停止使用。冰融化后,应及时更换。用毕,处理同热水袋。② 注意事项: 布套湿透后应立即更换;如为降温,冰袋使用后30分钟需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降至39℃以下,即可去除冰袋。
        (2) 化学冰袋: 多用于降温或局部止痛、止血。
        (3) 冰帽与冰槽: 常用于头部降温,防止脑水肿,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2. 全身用冷法乙醇或温水拭浴是通过蒸发和传导而增加机体散热,用于高热病人降温。但对于体弱、高热、畏寒、对冷敏感及风湿病病人不宜采用。
        (1) 乙醇拭浴: 目的降温。① 操作步骤: 携物至床旁,核对解释;置冰袋于头部,置热水袋于足底;拍拭上肢,同法拍拭对侧,每侧各拍拭3分钟;拍拭背部,更换上衣;拍拭下肢,每侧下肢各拍拭3分钟,更换裤子,取下热水袋;整理床单位及用物。② 注意事项: 乙醇温度应接近体温,拭浴时以拍拭方式进行;拭浴过程中如出现寒战,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拭浴后30分钟测量体温并记录,如体温降至39℃以下,即取下头部冰袋。
        (2) 温水拭浴: ① 用物: 盆内盛32~34℃温水至2/3满,余同乙醇拭浴法。② 实施和注意事项: 同乙醇拭浴法。
        二、 热疗法(★★★★)
        (一) 热疗的作用① 促进浅表炎症的消失和局限: 早期用热,可促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消散;炎症后期用热,可促进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使炎症局限。② 解除疼痛: 温热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从而解除疼痛。③ 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 通过局部用热可使皮肤血流量增多,减轻深部组织充血。④ 保暖。
        (二) 热疗的影响因素① 方式: 湿热比干热效果好。② 部位: 皮肤薄或经常不暴露的部位对用冷比用热更为敏感。③ 面积: 应用面积大,则机体反应较强;但要注意热疗面积越大,病人的耐受性越差,易引起全身反应。④ 时间: 时间过长则会产生继发效应而抵消治疗效应,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⑤ 温度: 热疗的温度与体表的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热刺激的反应越强;室温过低,散热快,热疗效果降低。⑥ 个体差异: 热疗效果也受到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的影响。
        (三) 热疗的禁忌证① 凡扭伤、挫伤48小时内、非炎性水肿、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可用热。因用热后会加重肿胀、水肿与出血。② 未经确诊的腹痛不可用热。热疗会促进炎症过程,有引发腹膜炎的危险。③ 鼻周围三角区感染化脓时不可用热。用热会使血管扩张导致颅内感染。④ 治疗部位有恶性肿瘤时不可用热。⑤ 治疗部位有金属移植物者禁用热。用热易造成烫伤。
        (四) 热疗的方法
        1. 干热法
        (1) 热水袋: 用于保暖、解痉和镇痛。① 用物: 热水袋及套、水罐内盛热水(水温60~70℃)水温计。② 操作步骤: 放平热水袋,去塞,灌水至热水袋容积的1/2~2/3,排尽袋内空气,旋紧塞子,擦干后倒提热水袋,检查无漏水后装入布套中;向病人解释并教给使用方法,置热水袋于所需部位;使用完毕,将水倒净,倒挂晾干后吹气,旋紧塞子,存放于阴凉处备用。热水袋布套放入污物袋内送洗。③ 注意事项: 对婴幼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末梢循环不良、昏迷等病人,热水袋水温调至50℃以内,袋套外再包大毛巾,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定时检查病人局部皮肤,持续使用热水袋应及时更换热水;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 红外线灯: 用于消炎、解痉、镇痛,促使创面干燥结痂和肉芽组织生长。① 用物: 根据所需部位选用不同功率的红外线灯,如手、足等部位以250W为宜,胸腹腰背等部位用500~1000W。② 操作步骤: 向病人说明方法和目的,协助其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灯头移至治疗部位的斜上方或侧方,有保护罩的灯头可垂直照射,灯距一般为30~50cm,以温热为宜。照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如照射面颈,前胸时,应用湿纱巾遮盖眼部或戴有色眼镜,以保护眼睛。③ 注意事项: 照射毕让病人休息15分钟方可离开治疗室以防感冒;照射以皮肤出现桃红色的均匀红斑为合适剂量。
        2. 湿热法
        (1) 湿热敷: 用于消炎、消肿、解痉和镇痛。① 用物: 治疗车上放小盆热水、敷布2块、敷钳2把、凡士林、棉签、纱布、棉垫、塑料纸、小橡胶单、治疗巾、大毛巾、热水袋、水温计,必要时备热源、有伤口者用物宜无菌。② 操作方法: 携物至床旁,核对解释;敷布放于热水盆内,水温一般为50~60℃;暴露治疗部位,将橡胶单,治疗巾垫于热敷部位下面,局部涂凡士林,盖上单层纱布。用敷钳拧干敷布。抖开敷布以手腕掌侧试温,将敷布折叠后敷于局部,上置塑料纸,盖上棉垫,以维护温度。每3~5分钟更换1次。一般热敷时间为15~20分钟。敷毕,揭开纱布擦去凡士林,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③ 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如有伤口,应按换药法处理伤口;面部热敷后15分钟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2) 热水坐浴: 减轻盆腔、外生殖器的淤血、水肿和炎症等。常用于会阴肛门炎症及术后。① 用物: 坐浴椅上置消毒坐浴盆,盆内温开水(水温40~45℃),药液遵医嘱(常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水温计、无菌纱布、浴巾、屏风,必要时备换用物。② 实施: 携物至床旁,核对解释,用屏风遮挡,协助病人先排空大小便,洗净双手,将备好的药物和温水倒入盆内1/2满,测量水温,调至40~45℃。嘱病人脱裤至膝,露出臀部,协助其坐浴,随时调节水温,避免受凉。坐浴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坐毕,用浴巾擦干臀部,清理用物。③ 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和脉搏,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坐浴。女病人月经期间、妊娠期、产后2周内、阴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症均不宜坐浴,以免引起盆腔内感染。
        (3) 局部浸泡: 用于消炎、镇痛、清洁和消毒伤口等。① 用物: 浸泡盆内装40~50℃热水、药液,以及毛巾、水温计。② 实施: 携物至床旁,核对解释。试温后,将需浸泡肢体放入盆中,时间为15~20分钟,浸毕擦干肢体。浸泡部位有伤口者,浸泡盆和浸泡液需无菌,浸泡后按换药法处理。③ 浸泡时如需添加热水,应先将肢体移出盆外,以防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