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释】
一、常见症状护理
(一)常见症状 ★★★★ ③
1.贫血指外周血液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的正常标准(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重要)。贫血的原因有: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和急慢性失血。贫血时,由于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而造成全身组织缺氧症状。贫血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是主要的体征。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红细胞计数低于45×1012/L,红细胞比容低于40容积%;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10g/L,红细胞计数低于35×1012/L,红细胞比容低于35容积%;孕妇血红蛋白低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贫血的程度主要通过血红蛋白定量衡量:血红蛋白120~91g/L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61g/L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30~60g/L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2.出血倾向指机体自发性多部位出血和(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①常见原因有:血管壁异常,血小板数量和(或)质量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以皮肤黏膜瘀淤点瘀淤斑、鼻衄、牙龈出血多见,此外咯血、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也常见,颅内出血最严重,可导致昏迷或迅速死亡,多部位出血是血液病出血的特点。口腔黏膜血泡,提示血小板明显减少,是严重出血的征兆;突然视物模糊、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提示颅内出血;大量急性出血,伴头昏、乏力、心悸、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大汗淋漓,提示失血性休克,应紧急救护。②出血程度:轻度出血,一次出血量小于500ml,无明显临床征象;中度出血,出血量500~1000ml,收缩压低于90mmHg;重度出血,出血量大于1000ml,收缩压低于60mmHg,心率在每分钟120次以上。
3.继发感染由于成熟的白细胞数量减少和(或)质量异常,加上贫血、化疗等因素的影响,血液病病人容易继发感染。继发感染是白血病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发热是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以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其他常见部位有肺部感染、皮肤或皮下软组织化脓性感染、肛周炎、肛周脓肿等,尿道感染以女性居多。
(二)护理措施 ★★★★ ③
1.贫血的护理①休息与活动: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急骤、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氧的消耗,抬高床头,以利呼吸;对极度虚弱者,协助其完成沐浴、翻身、进食及其他日常活动,起床和上厕所时改变体位宜缓慢,防止晕倒摔伤;轻度贫血、症状轻微者,增加时间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②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根据贫血的不同原因,在饮食中增加相应营养成分。③对症护理:严重贫血者应予氧气吸入,遵医嘱输血或输红细胞制剂,以减轻贫血,缓解机体缺氧。④健康教育:解释有关贫血发生的原因,说明积极寻找并消除贫血的原因是纠正贫血的首要原则。慢性失血者应及时治疗,有潜在缺乏铁、叶酸或维生素B12者,指导其合理饮食,避免滥用药物和接触有害造血的物质,防止继发骨髓抑制。指导病人按医嘱坚持正确用药,及时缓解病情,防止复发。
2.出血倾向的护理①一般护理:轻度出血者可适当活动,避免剧烈的、易致损伤的活动,以防止外伤、减少出血的危险;急性出血应卧床休息,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D的柔软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禁酒、忌食刺激性食物,忌食用曾发生过敏的食物。②病情观察:严密观察出血的部位、量及出血范围,特别注意有无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征象。③预防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时,应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平整、被褥轻软、衣着宽松,勤剪指甲;忌用牙签剔牙及用硬牙刷刷牙,禁止用手指挖鼻腔或人为剥去鼻腔内血痂;避免食用生、硬、煎、炸和过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注射、穿刺和尽量避免直肠操作。④避免出血加重:齿龈渗血时,用冷开水漱口、局部涂以止血粉或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棉片贴敷;鼻腔少量出血时,用01%肾上腺素湿润棉片填塞出血侧鼻腔压迫止血、局部冷敷;少量呕血、便血时,选用温和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大量出血时应禁食,建立有效静脉输液通道,补充血容量,遵医嘱采取相应止血措施;关节腔出血时,抬高患肢,给予冰袋冷敷和压迫止血;眼底出血时,嘱病人卧床休息,不要揉擦眼球;出现颅内出血征象时,立即置病人于去枕平卧位,头部置冰袋,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密切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及神志变化。⑤健康教育:避免可能造成身体受伤的因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药物,出现出血征象应立即就医。
3.继发感染的护理①一般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生冷及不洁食物;保护皮肤、黏膜,避免损伤和感染;监测体温变化及热型,注意心率、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②发热护理:鼓励病人多饮水,高热时予物理降温,伴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乙醇擦浴,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降温不宜过速,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③用药护理: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要现配现用,以保证药物有效浓度和疗效。对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口腔黏膜溃疡等二重感染的征象。④预防院内感染: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2次、每次30分钟,每日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1~2次,每次20~30分钟,定期用消毒液擦试家具、地面;中性粒细胞≤05×109/L时,进行保护性隔离;进行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⑤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皮肤、肛周、外阴的清洁,预防皮肤黏膜感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去公共场所,出现发热、咽喉肿痛或局部红、肿、热、痛等征象时,及时就医。
二、贫血病人的护理
(一)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①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和各种含铁酶的合成减少,影响血红素合成、红细胞生成受阻,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尤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婴幼儿。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酸性胃液及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食物中铁供给减少、胃肠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影响铁的吸收,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钩虫病、痔出血、反复鼻出血、月经量过多等)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如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儿童生长发育期),也是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
2.临床表现 ★★★★ ③
除贫血的一般表现(如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及活动后心悸、气促等)外,还可有缺铁的特殊表现,主要有①营养缺乏: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扁平、甚至反甲等;②黏膜损害: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等;③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紊乱:食欲缺乏、吸收不良、腹泻或便秘等;④神经精神症状:烦躁、易怒、兴奋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少数有异食癖(喜食生米、浆糊、泥土、煤炭等)。
3.辅助检查 ★★★★ ②
(1)血象血红蛋白量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贮备铁和铁代谢检查骨髓细胞外铁消失,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和指导铁剂治疗的可靠方法;血清铁蛋白检测是早期反映贮存铁耗尽的敏感方法,低于20μg/L表示贮铁减少、小于12μg/L为贮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4.治疗要点 ★★★ ②
寻找确切病因、治疗原发病是纠正缺铁性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措施;补充铁剂的目的在于纠正贫血并补足贮存铁,口服制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目前常用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等,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等,对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或病情需要迅速纠正缺铁者,可改用注射铁剂。
5.护理措施 ★★★★ ③
(1)饮食护理进食含铁较多、营养丰富的食品是预防和辅助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措施,肉类、豆类、蛋类、海带、海蜇、紫菜、黑木耳、银耳等食物中含铁较多,适当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有利于铁的吸收。
(2)口服铁剂护理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全量,在饭后或用餐之间服药,避免空腹服药,以减少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口服液体铁剂时,尽量用吸管将药液吸至舌根部咽下,再喝温开水并漱口,避免牙齿及舌染黑;同时服用维生素C、枸椽酸、琥珀酸以利于铁吸收,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茶、咖啡、牛奶、蛋类同服;告知病人铁在肠内形成硫化铁可使粪便呈黑色;口服铁剂2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为了补充贮存铁,需继续铁剂治疗3~6个月。
(3)注射铁剂护理铁剂注射应避开皮肤暴露部位,以免药液溢出致皮肤染色,抽取药液后应更换针头,采用“z”型注射法或空气注射法注射;注射部位宜深且经常更换,局部热敷,避免硬结形成;注射铁剂可有面部潮红、荨麻疹、发热等过敏反应,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甚至过敏性休克,故应备好肾上腺素,以备紧急抢救。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①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按病因分原发性再障和继发性再障,按起病方式和病情轻重分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原发性再障多于继发性再障,病因未明,多见于青壮年。继发性再障致病因素颇多,药物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氯霉素(最多见)、抗肿瘤药、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抗甲状腺药等;其他如化学毒物苯、物理因素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及反复病毒感染、严重细菌感染等。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缺陷(“土壤”学说)及免疫异常(“虫子”学说)。
2.临床表现 ★★★★ ③
(1)急性再障(重型再障I型)感染和出血是早期的主要表现,高热、畏寒、出汗、口腔或咽部溃疡、皮肤或肺部感染等多见,重者可因败血症而死亡;出血以皮肤瘀淤点瘀淤斑、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血泡、呼吸道及消化道出血等多见,可因颅内出血而致死;早期贫血较轻,呈进行性加重。肝、脾不大。
(2)慢性再障主要为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倦怠乏力,劳累后心悸、气急,头晕等;出血和感染较轻;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少数病人病情可恶化,表现同急性再障(称重型再障II型)。
3.辅助检查 ★★★★ ②
(1)血象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
(2)骨髓检查急性再障骨髓增生低下,粒、幼红的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慢性再障骨髓增生好坏不一;骨髓活检造血细胞显著减少。
4.治疗要点 ★★★ ②
(1)去除病因。
(2)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成分输血是治疗再障的重要措施和支持疗法;糖皮质激素对皮肤、黏膜出血的止血作用较好,但对内脏出血无效;出血严重尤其是有颅内出血迹象时,应尽早输富含血小板的新鲜血浆或血小板浓缩液;合并感染时,及时选用不影响造血而对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3)骨髓移植和免疫抑制剂急性再障应尽早骨髓移植(最佳时机是再障起病不久,未经输血、尚未感染时,年龄最大不超过45岁)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磷酰胺、环孢菌素、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4)造血细胞因子主要应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和红细胞生成素。
(5)雄激素治疗慢性再障以雄激素治疗为主,常用丙酸睾酮、去氢甲睾酮、司坦唑醇。
5.护理措施 ★★★★ ③
(1)贫血、出血、感染的护理(见本单元常见症状护理)。
(2)雄激素用药护理常见不良反应有男性化作用,嘱病人常用温水洗脸,不要用手抓痤疮,防止感染,丙酸睾酮为油剂,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常可形成硬块或继发感染,注射时必须严格进行皮肤消毒,用长针头作深部缓慢分层肌内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如局部发现硬结,应及早热敷、理疗,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防止继发感染;司坦唑醇、去氢甲基睾丸酮等易引起肝脏损害和药物性肝内淤胆,疗程中应注意有无黄疸,并定期检查肝功能。
(3)免疫抑制剂用药护理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前应先做皮试,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超敏反应、血小板减少和血清病等,注意保护性隔离,防止出血加重和感染;应用环孢素需注意观察有无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多毛等副反应;应用环磷酰胺时应观察病人有无血尿,指导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3000ml以上,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诱发或加重感染,有无血压上升、有无上腹痛及黑便等不良反应。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是由于外周血中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因素(病毒如麻疹、水痘病毒等,细菌)、免疫因素、肝脾因素、雌激素水平增高等有关。发病机制为免疫因素使血小板表面性状发生改变,易在脾窦滞留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破坏,毛细血管脆性增高而加重出血。
(二)临床表现 ★★★★ ③
1.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发病前1~2周有感染史。起病急,广泛的皮肤瘀淤点、紫癜、瘀淤斑,以下肢为多,以及鼻、牙龈及口腔黏膜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可有内脏出血,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急性型多为自限性,常在数周内恢复,少数超过6个月转为慢性。
2.慢性型青年女性多见。起病缓慢,多为反复发生的皮肤黏膜瘀淤点、紫癜、瘀淤斑,女性病人月经过多较常见,反复发作者常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人因感染而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严重的内脏出血。
(三)辅助检查 ★★★★ ②
l.血小板计数急性型常低于20×109/L,慢性型多50×109/L左右。
2.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但形成血小板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3.其他束臂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相关免疫蛋白PAIg和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增高;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四)治疗要点 ★★★ ②
治疗原则为制止出血,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提高血小板数量。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可行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危重病例可输注血小板悬液,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进行血浆置换。
(五)护理措施 ★★★★ ③
1.一般护理给予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要绝对卧床休息、低于50×109/L以下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强体力活动。
2.预防或避免加重出血避免一切可能造成身体受伤害的因素,不要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及时处理便秘、咳嗽,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颅内出血。
3.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库欣综合征、诱发或加重感染,长春新碱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末梢神经炎,环磷酰胺可致出血性膀胱炎等。告之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应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减量或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现象。
四、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变。特点是大量异常的白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异常增生,浸润、破坏其他器官和组织,抑制正常造血功能。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认为病毒感染是主要因素,其次与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毒物或药物(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药物、氯霉素)、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等因素有关。上述病因导致遗传基因突变,形成白血病细胞株,最终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一)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
1.临床表现 ★★★★ ③
(1)发热较常见,与白血病核蛋白代谢亢进有关,体温超过385℃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部位以口腔、牙龈、咽和咽峡部最常见,其次为上呼吸道、肺部和肛门周围,严重时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未能及时处理,常可威胁生命。
(2)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及质量异常,其次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白血病细胞浸润和感染毒素对血管的损伤等。以皮肤瘀淤点瘀淤斑和牙龈渗血最常见,颅内出血是白血病致死原因之一。
(3)贫血进行性加重,主要原因是幼红细胞代谢受干扰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其次为溶血、出血等。
(4)浸润骨骼和四肢关节疼痛(胸骨下端局部压痛最为显著),淋巴结和肝脾大,皮肤黏膜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常发生在白血病缓解期,以急淋白血病最常见)和绿色瘤、无痛性睾丸肿大等。
2.辅助检查 ★★★★ ②
(1)血象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增高,以原始和幼稚细胞为主,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称高白细胞性白血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减少。
(2)骨髓象有确诊价值。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原始细胞或早幼粒细胞大量增生,正常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
(3)其他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染色体和基因)检查,可鉴别白血病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大量白血病细胞。
3.治疗要点 ★★★ ②
(1)对症和支持治疗防治感染、出血和贫血,防治尿酸性肾病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2)化学治疗目前白血病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分为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
(3)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常选用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鞘内注射。
(4)骨髓移植骨髓移植的实质是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藉以重建病人的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50岁以下的急性白血病只要有HLA匹配的同胞供髓者,应在第1次缓解期内(骨髓移植的最佳时机)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后的并发症有:免疫缺陷性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最严重的并发症),间质性肺炎,肝静脉闭塞病和排异反应等。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表现有广泛性斑丘疹、肝功能损害、腹泻、皮肤色素沉着和结合膜干燥等。
4.护理措施 ★★★★ ③
(1)一般护理有严重贫血、感染或明显出血倾向者及化疗期间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轻和缓解期病人可适当休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和进行适当的运动。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化疗时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多饮水、多进果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高营养等,以保证热量需要。关爱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激发病人的希望和信心。
(2)对症护理包括感染、出血和贫血的预防和护理。
(3)化疗护理遵医嘱给药,化疗药物现配现用、剂量准确,保证静脉输液畅通、防止药液外漏,鼓励多饮水,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6小时,注意观察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
急性白血病常用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
药名 |
主要毒副作用 |
长春新碱(VCR) |
末梢神经炎,恶心呕吐 |
高三尖杉酯碱(H) |
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 |
巯嘌呤(6MP) |
骨髓抑制,肝损害 |
6-硫代鸟嘌呤(6TG) |
骨髓抑制,肝损害 |
阿糖胞苷(Ara-C) |
口腔溃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脱发,骨髓抑制,巨幼变 |
甲氨蝶呤(MTX) |
口腔及胃肠道黏膜溃疡,恶心呕吐,肝损害,骨髓抑制,巨幼变 |
柔红霉素(DAUN) |
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局部刺激 |
阿霉素(ADM) |
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口腔黏膜炎,脱发 |
阿克拉霉素 |
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口腔黏膜炎,脱发 |
环磷酰胺(CTX) |
骨髓抑制,脱发,出血性膀胱炎,恶心呕吐,肝损害 |
足叶乙甙(VP-16,依托泊苷) |
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
门冬酰胺酶(L-ASP) |
发热等过敏反应,低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出血,高血糖,氮质血症 |
泼泥松(P) |
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库欣综合征 |
羧基脲 |
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骨髓抑制,巨幼变 |
维A酸(全反式) |
皮肤干燥脱屑,口角破裂,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 |
|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增生性疾病。比较肯定的病因是反复小剂量接触或一次大剂量接触苯及放射线照射所致,其次可能与遗传有关。慢粒可从慢性期向加速期、急变期发展,一旦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则可在短期内死亡。
1.临床表现 ★★★★ ③
(1)慢性期脾大是最突出的表现,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治疗后可缩小而病变发展时可再度增大;此外可有乏力、消瘦、低热、多汗或盗汗等代谢亢进表现。当白细胞计数>200×109/L时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出现呼吸窘迫、头晕、语音不清、颅内出血、阴茎异常勃起等。
(2)加速期和急变期加速期,有不明原因的高热、骨关节疼痛、脾进行性肿大和贫血、出血加重等;急变期,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
2.辅助检查 ★★★★ ②
(1)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20×109/L,分类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原始细胞不超过10%;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小于10%。
(3)其他90%以上病人血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
3.治疗要点 ★★★★ ②
羟基脲是目前治疗慢粒的首选药物,白细胞单采主要用于“白细胞淤滞症”,慢性期病情缓解后应争取及早进行骨髓移植。口服别嘌呤醇,以抑制尿酸形成、减轻化疗副反应。
4.护理措施 ★★★★ ③
(1)一般护理脾脏显著增大时,应取左侧卧位以减轻腹部胀痛、减少活动和尽量避免弯腰、撞击腹部,防止脾破裂。给予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和产气少的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分次饮水,以减轻食后腹部饱胀感,鼓励禁食高嘌呤食物,预防高尿酸血症。
(2)病情观察每日检查测量脾的大小、质地及有无压痛,及时发现有无休克等脾破裂征象;注意观察有无慢粒急变表现。
(3)用药护理按医嘱准确给药,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观察有无血尿或腰痛发生,以早期发现化疗副反应;鼓励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以利于尿酸和化疗药降解产物的稀释和排泄,减少对泌尿系统的化学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