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焕云
儒家由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它之所以能与佛家、道家共同组成中华主流文化,因其把世界当成展现才华的舞台,积极进取实现人生价值,这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人生观一致。
如果说道家以“道”闻名,儒家则以“仁”著称。“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以其“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作为载体影响中国。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是目的,“礼”是实现“仁”的方式。《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充分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因此,我们只要破译了“仁”的含义,就等于掌握了儒家的思想精髓。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既有个体完美人格的修炼(正心、修身),更有从个体到群体“仁”的升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把握:
一、仁慈:孔子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申为“四端说”
理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第一句话就指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是讲道德的基础。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休谟的《人性论》也充分肯定了通过同情的心理机制可以产生仁慈的情感。
二、礼敬:这是仁慈的升华,从仁慈上升到敬人、敬天地、敬鬼神。其表现方式就是礼,因此,礼就成了实现“仁”的手段。故儒家更是一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学问,而中庸就是通过““礼”而达到的一种高度和谐。
三、仁爱:这是孔子“仁”的高级表现形式,仁者爱人。其“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从对个体、群体的爱升华到对所有人的爱,即“泛爱众而亲仁”,这不仅是孔子自我认知上的升华,更是他崇高精神境界的反映。正因孔子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才奠定了其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从仁慈、礼敬到仁爱,其核心就一个“爱”字,爱是世界的本源,也是儒家思想的本源。懂得了爱,就找到了人生的大道。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儒家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必须从礼入手。正如老子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之华而愚之始。”只有我们理清了“爱”这个道,把爱融入“礼”,让国人把敬人、爱人当成自己信仰,才是我们真正传播的大道。因此,我们要讲的不仅仅是诚信,更重要的是忠信,因忠中有道;我们要讲的不仅是礼,更是义礼,因义中有道,并应指出国人礼之修养标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焕仁文化创始人高焕云老师的《人类礼仪修养层次论》。她把人类礼仪修养层次分为六层,从低到高分别是:
第一层:敬人。这是礼仪修养的第一个层次,也是修炼完美人格的基础。只有首先敬人才能赢得别人尊重,如果连敬人都做不到,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层:爱人。在这一层,意味着我们从尊敬别人到关爱别人,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并能感同身受。
第三层:博爱。在这一层,意味着我们从关爱他人上升到关爱世上的万事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大爱。
第四层:尊爱。在这一层,意味着我们的大爱被身边人所接受,我们的影响力开始展现,从而成为别人尊重对象。
第五层:和乐。在这一层,意味着我们的大爱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们成为人们拥护和爱戴的对象,我们也完成了从传递爱到成为爱的转变。这是个人完美人格修炼的最高境界。
第六层:永乐。在这一层意味着全世界的人都能成为爱,人人都是布施大爱的使者,人人又是大爱的享受者,此谓礼之大同,人间永乐也。
《人类礼仪修养层次论》旨在为人类指出礼仪修养的具体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的知礼、懂礼、有礼,也让中国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美誉。
焕仁文化 天地正气 找对源点,围之震撼,梳理大道,回归自然!
本文为原创文章,分享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感恩您的分享!